农村党建

您当前的位置 :龙口党建网>>基层党建>>农村党建

为集体创收益 为群众谋福利

发布日期:2017-06-16 15:55 信息来源:龙口市委组织部 字号:[ ]
诸由观镇东尚家村党支部书记尚作壮
一泓甘泉滋润乡里

  诸由观镇东尚家村是一个仅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但小村有大志向。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尚作壮的带领下,该村依托村里的水资源,大做水文章,让这一泓甘泉滋润了一方百姓。

  在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东尚家村“两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居环境,提高村民福利,把这个小村变成了和谐村、幸福村。

靠水吃水,找到致富之源

  “过去,东尚家村集体经济薄弱。2004年,村‘两委’经过考察,确定了发展村办企业的思路,先后建起了冷风库、塑料厂和纯净水厂。纯净水厂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尚作壮说。

  村北的山耩上有一口井,即使天旱时节,这里也能涌出水来,这口井成为村民饮用水的唯一来源,井水不仅丰沛,而且好喝,这是该村及其周围村公认的。

  靠水吃水,尚作壮拿着井水到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前去化验,结果这水所有指标都合格,而且含有微量元素。经相关部门论证,这井水是一种不经煮沸和其它方法消毒处理即可为人们直接饮用的天然饮水。于是,一个发展水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想法在村“两委”成员中形成共识。

  2008年开始,该村筹建龙圣山泉水厂,起初生产大桶水,逐渐在周围村打开了销路。尽管是一个村办企业,但龙圣山泉水厂遵循严谨、科学、规范、高标准的生产工艺流程,注册了“龙圣”商标,通过了质监部门的权威检验,而后申请通过了QS认证,为扩大生产规模奠定了基础。

好水扬名,涌进滚滚财富

  2015年4月,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扩大龙圣山泉水厂的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在原有生产桶装水的基础上,新上瓶装饮用水设备,增加了瓶装水生产线,扩大了销售范围。

  2015年共投入资金70万元,新上注塑机、吹瓶机设备各一套,形成纯净水瓶装水生产线。5月正式投产,日生产瓶装水6万瓶,主要销往烟台市内各县市区,以优良水品质赢得了良好的销售状况。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纯收入20万元,增加群众收入6万元。

  目前,龙圣山泉水厂已有桶装水和瓶装水两种产品,新启用的设备,从桶的拔盖到清洗消毒、灌装、封盖等所有流程均是自动化完成。龙圣山泉水厂成为我市上规模、层次高的饮用水厂之一。

富水长流,滋润父老乡亲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将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为村民发放福利,造福父老乡亲。”尚作壮说。

  东尚家村先后硬化了村内道路,建设了高标准文化广场,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00棵,安装了路灯和监控探头,并美化沿街房屋外墙。东尚家村卫生整洁、绿意盎然,环境面貌发生了大改观。

  与此同时,村“两委”将集体收入用于改善村民的福利待遇,为村民补贴新农合、新农保等费用。从2005年开始,每年中秋节、春节都购置礼品,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慰问,充分体现了村集体对老年人的关怀。


高新区归城董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基年

三驾马车奔向小康

  6月10日,高新区归城董家村“莱子谷城”黄金小米种植基地,满眼尽是绿油油的秧苗,热辣辣的夏风吹来,像湖水一样荡起层层涟漪。田地里,村民们正在欢笑忙碌着,为秧苗锄草、间苗。“俺村王书记带领得好,小米年年不愁卖!”村民王明增说。

  这450亩小米种植基地,只是该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一条途经。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王基年的带领下,归城董家村一步一个脚印,三驾马车齐驱奔小康,村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打响小米品牌,造福一方百姓

  归城董家村是个穷村,这在过去是公认的。2011年,为给群众找致富增收的路子,村“两委”把目光投向祖辈流传下来的黄金小米。该村的小米熬出来黏稠、喷香,而村周边的土地恰好适合种植。

  2012年,该村成立了古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推利用传统工艺开发、种植、加工的独具特色的黄金小米,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社员手中收购,进行包装后,统一定价销售,很快打响了“莱子谷城”黄金小米这个农产品专业品牌。

  经过五年的经营,黄金小米种植基地从最初的60亩扩大到现在的450亩,年产黄金小米12万斤,合作社的社员也从30多户发展到110户,不少村民从中尝到甜头。“去年9月份,黄金小米又搭上“互联网+”快车道,以每斤20元的价格在网上销售,至今订单量已达到10万斤。”王基年说。

生产新型建材,增加集体收入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归城董家村从中嗅到了商机,开辟一条新的致富渠道,不仅为村集体增收,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012年初,该村出资新上生产设备,利用闲置多年的厂房,成立了归城新型建材厂,为本村8名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该厂主要生产透水砖、水泥砖、彩砖、景观路面砖、路缘砖和空心砖等产品,用于植草美化、路面修整等。由于经营管理有方,建材厂的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

  如今,该厂年产建材2万平方,产值近百万元。王基年告诉记者,这部分收入的30%,用于工资支付和分红,其余的全部用于发放村民福利和民生实事。村民王维庆是建材厂的一名工人,原先靠四处打零工赚钱养家,现在在建材厂每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家庭经济条件得到改善。

引进合作项目,方便村民就业

  在成立合作社和建材厂之后,村里已经整合了大部分劳动力,但还有一些老弱村民,他们的就业如何解决?“我们几个村干部合计,能不能搞个来料加工项目?一方面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村里老弱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王基年说。

  2013年,该村与高新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由村里组织人员、提供场地,为企业提供手工加工鱼片、鱿鱼丝、小鱼干除杂等业务,村里收取适当的管理费,剩余的作为工人工资。

  为了解决场地问题,村里调整办公场所,腾出三间房屋重新粉刷,安装了空调和简易加工设备,为3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70多岁的姜大爷说:“感谢俺村的好干部,俺这么大岁数,还能找到活干,离家近,每个月能赚1000多块钱,挺知足。”


北马镇前诸留村党支部书记周景祝

五年苦干村强民富

  走进北马镇前诸留村,看到的是百姓建设美好家园的优美画卷;翻开村党支部民情日志,字里行间记满了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来到党建工作室,“幸福村居进步奖”“干事创业进步奖”“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奖状和牌匾挂满了墙……

  在村民眼里,现在的村子村风淳朴、村民和谐,不是她“天生丽质”,而是缘于这里有一个心中有梦、苦干实干的领路人———周景祝。

壮大集体经济,铺就“康庄道”

  2012年,周景祝任前诸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从小目睹了乡亲们生活的疾苦,“强村富民”的梦想很早就在他心中扎根。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壮大村集体经济。

  前诸留村毗邻港城大道,周景祝依托区域优势,将村里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招商引资,与恒通股份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恒通大车科目二考试培训学校和龙口市恒绿有机农业合作社。与龙泰经贸粉丝厂合作,进行粉丝包装。不仅村集体每年获得30多万元收入,还解决了村里数十名村民就业问题。

  去年8月,村里又与格润富德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周景祝带领村“两委”干部,冒着高温哑着嗓子在企业和村民之间进行沟通协调,赶在种麦子之前完成710亩土地流转。村民们拿着补偿款和土地流转钱,高兴得合不拢嘴。

改善村容村貌,架起“连心桥”

  村里有了钱,群众就跟着受益,周景祝又开始琢磨着把钱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那时的前诸留村环境卫生脏乱差,街道两侧、房前屋后堆满了粪堆、柴草,村党支部研究决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全村的环境进行一次整体设计、科学规划,彻底改变村容村貌。

  村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将村内大小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在路边安装绿化箱,栽种上龙柏、冬青等苗木;在村里建起一面面图文并茂的“党建文化墙”;将堆积成山的垃圾清理出来,统一规划建成车库……

  村党支部成员带头,村民积极参与,打扫卫生、清除垃圾、粉刷墙面……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绿意盎然,白墙红瓦清新雅致,呈现出农村发展、基础改善、村容整洁的新气象。

实施惠民政策,搭建“大舞台”

  这里不是学校,却能传播新风尚,不是剧场,却总是载歌载舞,这就是前诸留村的文化大院。

  来到文化大院,远远地就听到欢快的舞曲。大院里,大妈们翩翩起舞,戏迷们排练节目,下棋的、健身的、逗乐的,好不热闹。

  壮大集体经济的落脚点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让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这些年,村里给参加新农合的村民给予补贴,还按10%的比例进行大病报销;节日发放鱼、香油等福利,为65岁以上老人送慰问金,为考上大学的学子发奖学金,为困难户送救助金;周景祝还自掏腰包,每年为65岁以上老人送蛋糕、送洗澡票。

  “看着父老乡亲过上幸福生活,俺比什么都高兴。”这是周景祝的心声,也是他坚守信念、不忘初心、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情怀。